![]() 日志正文
|
||
改变“五不”现状 培养难题不难
大国工匠是时代骄子,工匠精神体现时代价值。或许是时代的浮躁,或许是对高品质的追求,人们对工匠及其精神表达了无比的怀念和崇敬。新媒体时代,特别是在虚拟世界里,喧嚣鼓噪、玩虚者多,注重实干能干的少,尤其是缺乏一批有事业心、进取心、技能过硬娴熟的大国工匠。平顶山作为新兴的工业城市,自然不乏有像平煤神马集团四矿副总工程师程宏图、帘子布发展公司原丝厂纺丝工段乙班带班长张国华和燃气公司维修班班长范素海等那样的大国工匠,但离建设现代化进程的总体要求仍显不足,存在着一边是高技能人才短缺,一边却是技工教育被忽视的状况。培养大国工匠难就难在“宣传舆论不浓、政府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强、激励鞭策不力、拼搏进取不强”上。弘扬工匠精神,让更多的大国工匠脱颖而出,就要着力改变目前存在的“五不”现状,在“五个变”上下功夫。 变宣传舆论不浓为氛围浓厚。十八大以来,尽管在社会上基本上初步形成了“劳动光荣”“大国工匠可敬”的舆论氛围,但还远远没有形成共识,进入人们思想,成为自觉意识和行动的地步。培养大国工匠,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人们对对劳动、知识、技能和创造的尊重,让大国工匠成为新时代的“香饽饽”。 变政府投入不足为充分到位。从各级政府的投入总量来看,培养大国工匠的财力仍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学校环境、设施,包括软件开发的建设速度和数质量。培养人才,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政府的投入充分到位,社会各界鼎力支持,是培养大国工匠的基本保障,要切实改变“口头上重视、投入上轻视”的现象,舍得在培养人才上投入人力、财力。 变师资力量不强为雄厚有力。相对于那些一二类重点大专院校来说,技能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而且存在“跳槽”“另寻高门”的现象,制约了工匠培养的速度、数量和质量。培养人才靠老师、靠师傅。各级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把“老师、师傅”建强,让他们成为思想红、技术精、教学好的“指引者”“领路人”。 变激励鞭策不力为奖惩分明。近年来,各级虽然表彰奖励了一些大国工匠和优秀技术人才,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但仍然存在重精神轻物质、重少数轻多数等奖励鞭策不力的现象。培养人才需要奖励和鞭策来激发内生动力和积极性。比如,设立“鲁班奖”“技能金奖银奖”、年度评比“工匠人物”、资助有困难的技术人才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做出贡献,红起来、香起来,成为时代的楷模。 变拼搏进取不够为主动有为。在我们身边不乏有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但也相对缺乏拼搏进取、积极有为、有所作为的人。作为从事制造业的技术工人,应该充分看到党和国家、社会对大国工匠的重视,自身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更加爱岗敬业,认真学习和刻苦钻研技术,做到术有专攻,一专多能,精益求精,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
|
||
评论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